如何提高网络基础设施排障效率,告别数据断档?

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各行各业都紧跟政策步伐,高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地扩大、业务不断的增多,网络需求已经从刚开始的“能通能用”变成了“高效畅通”,又从“高效畅通”最终演变成了综合安全、精准、效益、低碳、服务、稳定等多方面的管理需求,在此背景下,各行各业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场景建设了大量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系统。目前,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具有以下几点共性。

(一)功能区块性特征较强

在建设现有信息化系统时,聚焦于某个领域或某区域业务问题。例如动环系统解决机房温湿度告警、监测,不同厂家的网管软件解决不同品牌网络设备状态、数据配置,OA系统解决进出数据中心、上下架设备流程审批等管理问题,以上系统功能相对单一,以某能源行业数据中心为例,现有数据中心管理信息化系统十几个,这些系统涉及到设备运行控制、流程审批管理、网络监控告警、温湿度监控告警等各个维度,日常运维需要工作人员在不同的系统之间不断的切换。

(二)数据孤岛化现象严重

大型数据中心通常由多部门管理,小型的数据中心、园区也是多人员构成,不同部门/人员负责网络基础设施不同维度的管理,掌握的数据也是以部门/人员内部为主,极少与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各部门负责的虽然是不同的资产维度管理,但是管理对象都是一致的,这就造成了A部门/人员在数据中心内部做了某些变更操作而B部门/人员不知道,以至于B部门/人员作业不能正常进行的窘境,因而B部门又要重新勘察规划设计,费时费力。

不仅如此,各系统之间的也是同理,华为的网管软件只能管理到华为的有源设备、中兴的网管软件只能管理到中兴的有源设备、无源的设备只能用表格记录,由于excel表格是单机版本的,各部门/人员的记录方式也大不相同,数据孤岛化的局限在某个部门/人员的现象更加严重。

(三)网络基础设施记录断档

一个设备的生命周期很长,光缆更是超级加倍,从开始规划–设备上架–运行业务–最终下架,跨度可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在此期间涉及到设备维保、维修工单、业务变更、端口承载、占用闲置、运行状态、ip地址、峰值功率、历史故障等等不同类型、不同维度的数据和信息,现在采用都是表格记录的方式,或者记录在负责人员脑海之中,随着人员变更等因素,造成不能获取或留存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设备数字化数据断档,以至于不能为后续故障维修、变更等提高有效数据支撑,降低了运维工作效率。一旦发生故障,摸排工作的艰辛不言而喻。

网络的根本就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水平直接决定了信息化水平。那么如何解决以上问题,真正实现安全、精准、效益、低碳、服务、稳定的数据中心运行目标。

(一)建设软件系统代替表格、图纸等记录

类似于网管软件、动环系统,将目前利用表格、图纸等人工记录的资产转为软件系统管理,目前表格记录多以配线架、跳线、光交箱等无源设备为主,记录方式不一,数据量极大,目前都存在基础数据不准确、新运维工程师无法接手、资源不能互通共享且不敢随意插拔等问题,可以利用软件管理以实现规范记录、有迹可循,至少新接手的员工可以快速上手,跨部门或发生故障时数据也可以快速调取。

(二)建设综合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平台

网络基础设施是一个全局的建设,单看某部门人员或是软件系统是很难是实现目标的,只有将运行之中各个节点的关键数据汇总,以大量各个维度的数据作为支撑,调动各个部门参与,与公司目前现存系统有效协同,以保障发挥网络基础基础设施最大作用,提高运维工作效率,避免重复作业。

可以将动环、网管、OA流程工单、无源设备等管理软件部门全部融合至综合网络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实现一个平台完成整个网络基础设施的管理,从查询分析–状态监测–智能规划–业务记录–工单派发完成统一闭环管理并记录留存。最终实现:

  • 管理功能上全程管控

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全面的数据汇总、数据管理掌握,实现对数据控制、信息控制,将记录、分析、规划、监测、分配、工单等管理功能集成到统一平台操作。

  • 实现数据驱动

在日常运维作业中,可以将设备不同维度的数据不断丰富,包括但不限于厂商是谁、维保到什么时候、运行状态、峰值功率、IP地址、环境温度,承载业务等等,有了这些基础数据就可以实现很多管理功能,例如重点业务保障、故障查询分析、智能算法避免设备端口闲置等等,变更连接时也可以知道影响范围及业务,提早打算……

综上述功能可参考nVisual网络基础设施管理软件,其软件可以对无源设备实现可视化记录,清晰的记录其多跳连接关系,包括线缆类型、设备位置、占用端口、IP地址等等各个维度信息,统一的记录模式以及多帐户管理权限使得数据记录方式标准化,并适配其他软件接口,抓取相关数据实现管理功能,彻底告别数据断档问题,使得新接手的运维工程师也可以快速精准了解网络基础设施情况,提高排障效率,作用提高企业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精准、效益、低碳、服务、稳定为目标,保障企业业务,留存基础数据,进而加速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